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火”加注科技魂“匠心”标绘新坐标—记新

来源:建设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中国建研院新科研大楼 2.在西郊院大门前的合影 3.上世纪70 年代在院中楼毛主席像前的合影 今年,共和国70 岁了,却宛如蓬勃新生。 70 年栉风沐雨,70 载春华秋实,历经磨难的中
1.中国建研院新科研大楼 2.在西郊院大门前的合影 3.上世纪70 年代在院中楼毛主席像前的合影 今年,共和国70 岁了,却宛如蓬勃新生。 70 年栉风沐雨,70 载春华秋实,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70 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建设与外交活动等方面历经史无前例的艰苦奋斗,跨越“贫困陷阱”,走向了彪炳史册的辉煌道路,昂首阔步迈进了新时代。 曾几何时,有这样默默无闻的一群人,他们朴实无华却别具“匠心”,就像煮东西时小而缓的“文火”,名字虽“文”,力量却比强火还要大。他们以建设国家为使命,以推动中国建设科技进步为梦想,参与了新中国“十大建筑”建设、“两弹一星”试验基地建设、奥运场馆建设,还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抗震救灾工作中奔走一线……他们与祖国共成长,他们,就是新中国建设科技的引领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研院)!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央企业的一员,中国建研院充分发挥建设行业“国家队”的技术优势,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和积淀,拉开了中国建筑业的创新大幕。 4.中国建研院近零能耗示范楼 5.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6.人民大会堂内部 7.北京奥运工程火灾风险评估 智者创物巧者守 打铁必须自身硬 1953 年,时值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之年,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10 月,伴随着歌声“去建造楼房,去建造矿山和工厂”,中国建研院前身“建筑技术研究所”在建筑工程部的支持下正式诞生了。 上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中国建研院开创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工程技术与标准体系,研究开发了薄壳、悬索、网架三类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70 年代,建立了中国第一代建筑抗震技术体系,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设计思想,指导了以后全国建筑的抗震设防工作;80年代,创建了中国第一代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为推进中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0 年代,研发了中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软件,掀起了甩图板的革命。2000 年,迎着21 世纪灿烂的朝霞,中国建研院积极响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号召,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 国家体育馆临时看台振动检测 66 年筚路蓝缕,中国建研院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史。今天,中国建研院已经发展成为建筑行业最大的科技研发机构、实力最强的标准规范研制基地、国家最权威的建筑工程质检中心、行业覆盖最广的全产业链成套技术供应商。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万丈高楼起于垒土。毫末之间,须臾积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改变。饮水思源,中国建研院所做的工作,正是致力于在某一建筑领域进行精密细致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用慢雕细琢的“文火”为万丈高楼的九尺之台保驾护航。而这样的工作,需要“智者”的创造和“巧者”的坚韧,以“硬”技术突破建设科技的关键性难题,打造强有力的建筑“铁盾”。 1958 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等一批总面积超过67 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作为国庆献礼,以展示年轻共和国的勃勃生机,这就是著名的北京国庆“十大建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要造大建筑”是工程师们共同一致的目标,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建研院与军委、北京市有关领导共同组成全国十大建筑领导小组,参与到国庆十大工程的建设中,为了“向世界证实中国的新面貌”,他们并肩奋斗,解决了在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技术问题。 在“十大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周总理提出:“垮不垮是主要的,大会堂的寿命起码要比故宫、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 年。”中国建研院研制的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在这时派上了用场,经过严格的筛选审核,国产材料广泛应用于“十大建筑”工程中,这在当时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是建筑行业技术领先的荣誉证明。从1958 年9 月开始建设到1959 年9 月国庆前夕,在不到400 天的时间里,在完全不依赖任何国外专家设计和施工支持的前提下,十大工程不可思议地完成了,这样的速度可谓史无前例,成为中外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说道,“建设现代化国家”,我们“用行动和事实做出回答”。 关键时刻,中国建研院“智者创物,巧者守之世”的传统总能发挥作用,1958 年到2008 年,50 年的日新月异,50 年的翻天覆地,但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工匠情怀和意志,打铁还须自身硬,这“匠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008 年8 月8 日,中国人百年梦想的圆梦时刻即将来临,中国建研院的防火设计团队没有同往日一样正常下班回家,他们正紧锣密鼓反复地检查所有奥运期间的防火安全设备。这次,他们不仅承担了北京奥运会的性能化防火设

文章来源:《建设科技》 网址: http://www.jskjzz.cn/qikandaodu/2020/0901/331.html



上一篇:广东召开2019年度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与绿色发
下一篇: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科技和产业化促进工作座谈会

建设科技投稿 | 建设科技编辑部| 建设科技版面费 | 建设科技论文发表 | 建设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建设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