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新思考

来源:建设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开始更加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并且逐步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我国广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开始更加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并且逐步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我国广大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与内在涵养,这其中最受欢迎、推广最好的便是文化馆的建设。文化馆以其独有的形式向普通群众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文化与丰富灿烂的风俗习惯,让人们对中华文化可以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文化馆也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设数字文化馆的意义

(一)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

文化资源有非常多的种类与表现形式,诸如图书、报刊、影像、录音等等,有些文化资源是向大众开放的,也就是公共文化资源。对于传统的文化馆来说,其展示在馆内的各种公共文化资源除了可以外借的那一部分,其余只能供群众在馆内指定的地点进行观赏,而且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在被外借之后就形成了一段时间内的资源缺失,会给一部分有需求的人造成困扰与不便。但是数字文化馆却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馆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将馆内的一切文化信息资源开放给群众,最大程度上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解决部分公共文化资源短时间缺失的问题。

(二)展现我国文化的多彩与科技的进步

除了在校学生学习与接触我国历史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很少有其他数量比较庞大的人群对这类文化有所了解,这也就容易导致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那些灿烂的文化瑰宝难以展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也无法被更多的人认知与了解。但是数字文化馆在人与文化之间建起了一道桥梁,可以让我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孕育出的优秀文化展现在更多的人面前,让人们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除此之外,数字文化馆还可以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让人们实时了解科研成果、卫星发射等事件,充分展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三)拓宽群众视野,提升文化自信

除了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以及展现我国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建设数字文化馆最深刻的意义还在于拓宽群众的视野以及提升文化自信。由于数字文化馆依托“互联网+”所建设而成,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与资源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更加便捷的同时,也愿意主动地去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而这丰富的知识就足以帮助人们拓宽视野,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同时,当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灿烂时,就能够提升其作为中华儿女的自信与自豪感,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1]

二、数字文化馆的优势

(一)信息丰富

传统文化馆的展示内容除了最基本的书籍报刊等纸制品外,还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资源平台。虽然这些展示的公共文化资源已经可以满足个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文化需求了,但是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终究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一部分人对文化资源的长期需求。对于数字文化馆而言,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使得其自身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无论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日常生活还是科技前沿,数字文化馆都可以凭借自身超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人对公共文化资源的需求。

(二)展现形式多样

除了拥有丰富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外,数字文化馆还具有另一大优势,就是其拥有的信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文字、符号、影视作品、录音片段等传统的表现形式,还是与互联网融合而产生的诸如VR、全息投影、体感互动视频等,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让人们眼前一亮,充分激发了群众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兴趣与热情,而且也能够让这些公共文化资源以最有效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并被人们吸收。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数字文化馆相比的。

(三)接受方式便捷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馆依托现实中的具体建筑而存在,人们若是想获取想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就必须到文化馆的场馆内去,然而这对于一部分有特殊情况的人来说却并不是很方便的,尤其是对疫情宅家情况来说,例如复工一个月时,其实在之前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所有工作单位以及公共设施都处于关闭状态,文化馆也不例外。针对这种情况,由于数字文化馆依托“互联网+”建设而成,其存在方式也不再限于实际的建筑了,而是可以借助互联网,以网络平台甚至是手机App等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而这种方式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便捷。[2]

文章来源:《建设科技》 网址: http://www.jskjzz.cn/qikandaodu/2021/0301/997.html



上一篇:文旅融合背景下休闲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探讨以清
下一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思考

建设科技投稿 | 建设科技编辑部| 建设科技版面费 | 建设科技论文发表 | 建设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建设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